朗格1815陀飛輪用百道工序煉出大明火琺瑯面 軸心還藏著一顆傳奇「鑽石」

A. LANGE & SÖHNE向來以嚴謹結構與極致修飾著稱,即使在戰後東德時期一度消失,所幸第四代傳人Walter Lange於1990年重啟品牌後,仍讓這段歷史重燃光芒。目前朗格旗下的1815系列便以創辦人Ferdinand Adolph Lange出生年份命名,是朗格最能體現傳統的系列之一。


1815系列最近新登場的鉑金陀飛輪屬於此款式第五代設計、同時也是朗格第12款配備琺瑯面盤的時計,此作延續了19世紀朗格懷錶的古典精神:軌道式分鐘刻度、阿拉伯數字時標與藍鋼指針構成簡潔對稱的格局,既有學院派的理性美,又蘊含德國式嚴謹,而真正讓這款作品出類拔萃的,是它將陀飛輪技術、琺瑯工藝與傳統機芯結構巧妙整合,不只是復刻經典,而是以近乎偏執的工藝態度,把「時間的精準」與「製錶的純粹」推向極致。


▲朗格結合停秒與歸零功能,拉出錶冠即掣停陀飛輪並使秒針歸零,確保設定時間極致精準。

評點一:具備停秒與歸零功能的實用陀飛輪

傳統的陀飛輪是為了對抗地心引力造成的誤差而誕生的機械裝置,但朗格1815 Tourbillon進一步把這項古老發明推向實用新高度,品牌在微小的陀飛輪結構中,加入了「停秒」與「歸零(Zero-Reset)」兩項專利裝置,當佩戴者拉出錶冠時,陀飛輪立刻停止運轉,同時秒針會瞬間歸零至12點位置,讓佩戴者能精準對時。這項設計聽起來簡單,實際上卻是高難度的機械整合。陀飛輪籠架每分鐘旋轉一圈,要同時實現停秒與歸零功能,意味著所有齒輪與槓桿必須在毫釐之間運作無誤,朗格讓這項複雜機制流暢自然、操作無滯礙,展現了品牌在結構設計與工藝執行上的深厚功力。這也讓1815 Tourbillon跳脫了「只為展示工藝」的複雜功能範疇,成為真正可實際操作、具備精準設定價值的陀飛輪時計。


▲面盤以白金為底,經百餘道高溫焙燒工序製成,黑色琺瑯光潔深邃,展現純正朗格古典氣質。

評點二:深邃亮黑大明火琺瑯面盤的極致細節

如果你第一次見到這只手錶,目光很難不被那片深黑色琺瑯面盤吸引,朗格選用大明火琺瑯工藝製作,這是最古老、最考驗穩定度的傳統技法之一,製程必須在高溫下反覆燒製,每次焙燒後都需仔細研磨調整厚度,任何一絲氣泡或裂紋都可能讓整枚面盤報廢。朗格為此採用白金底盤,全程在自家工坊內完成超過百道工序,最終成果是一片近乎無瑕、深邃如鏡的黑色琺瑯面,能在光線下呈現溫潤流動的反射感,阿拉伯數字時標與軌道式刻度則以白色襯出,營造出強烈的對比效果。此外,陀飛輪視窗邊緣由工藝師手工倒角修飾,以防損傷脆弱的琺瑯層,這種細節幾乎無法在機械化生產中達成,而陀飛輪橋板上的「黑色拋光」更是朗格的絕活,它在特定角度下如鏡面般閃耀,轉動手腕時又呈現出深邃亮黑的光澤變化,這種工藝精度足以讓任何收藏家心跳加快。


▲陀飛輪鑽石端石鑲於黃金套筒中,延續19世紀朗格1A級懷錶傳統,象徵品牌極致品質與歷史傳承。

評點三:傳統德系機芯架構與珍稀鑽石端石

翻轉錶背,朗格的靈魂便躍然眼前,L102.1手上鍊機芯是對格拉蘇蒂傳統最純粹的致敬,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朗格經典的3/4夾板,採用未經鍍層處理的德國銀打造,質地溫潤、色調略帶金灰,會隨時間產生獨特光澤。黃金套筒、藍鋼螺絲與手工雕刻的擺輪夾板,構成這款機芯的識別特色,每一枚零件都由工匠親手修飾,整體結構嚴謹對稱,動力長達72小時,展現德系機械的穩定與務實。最令人玩味的,是陀飛輪軸心上那顆鑽石端石,它象徵朗格過去只用於頂級1A等級懷錶的尊貴傳統,如今被保留下來,成為極少數現代手錶仍延續的歷史細節。觀賞這顆鑽石在光線下閃爍,彷彿能穿越時光,見證19世紀德勒斯登製錶精神在當代的延續,這也是朗格獨有的魅力,力求精準之外,還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文化重量。


1815 Tourbillon

950鉑金材質/L102.1手動上鍊機芯/時、分、小秒顯示/陀飛輪裝置/藍寶石水晶鏡面、透明底蓋/錶徑39.5mm/限量50只


★如果你想入手:

1815 Tourbillon 39.5mm的尺寸佩戴平衡,厚度僅11.3mm,在陀飛輪錶中極為優雅,而限量50只的稀有度,加上琺瑯面盤與高難度機芯結構,使其在市場上具備極高收藏潛力。對收藏家而言,它的價值不僅是工藝與材質,更是一種「能被佩戴的傳統」,朗格以嚴謹、克制與細節取勝,讓1815 Tourbillon成為少數同時能滿足理性與情感的手錶之一,當你戴上它,時間的意義也似乎變得更為純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