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 Top Banner 1008-1105 桌機版

帶你走進勞力士DJ的故事與象徵意義 《Datejust》精裝書精華導讀

近期錶迷關注的外文新書《Oyster Perpetual Datejust—A Watch that Made History》不僅是一本關於手錶的書,更是橫跨歷史、政治與風格的敘事。作者Nicholas Foulkes在勞力士官方的檔案支援下,完成了這部224頁的巨作,對收藏家或設計愛好者來說,它並非純粹的產品誌,而是一部關於現代奢華文化的歷史編年記錄。


▲Source:Wallpaper*

這本與《Wallpaper》雜誌合作發行的專書延續了Foulkes先前撰寫《Oyster Perpetual Submariner》的成功經驗,但焦點從深海轉向權力殿堂。Datejust如今不再只是「準確報時」的機械產物,而成為「社會地位」與「歷史時刻」的象徵,從政壇巨擘到文化領袖,它在無數歷史照片中閃耀,成為見證者,也成為文化的一部分。

從機械創新到身份象徵

書中的核心敘事,聚焦於Datejust如何在20世紀中期成功跨越機械與文化的界線,成為社會身份的象徵,Foulkes並未用商業口吻講述行銷策略,而是透過人物與時代背景,揭示這款手錶如何與「力量」產生連結。他特別描寫勞力士如何讓Datejust出現在關鍵人物的手腕上,舉凡英國首相邱吉爾、美國總統艾森豪、民權運動領袖馬丁·路德·金恩,乃至蘇聯領袖布里茲涅夫,這些人物橫跨東西陣營、不同價值觀,卻在腕間共享同一象徵:堅毅、權威與信念。


▲透過政治與名流連結,Datejust成為成功象徵,書中揭示勞力士如何以精準策略打造社會地位符號。Source:Wallpaper*

書中還提到邱吉爾對自己佩戴金色Datejust的自豪感,那份對於「成就的外在表徵」的驕傲,正是勞力士在20世紀中葉所塑造出的文化密碼,Foulkes更沒有迴避虛榮與權力的交錯,而是揭露了「佩戴一只勞力士」如何成為人類社會對成功的具體表達。

技術革新與品牌精神的交織

儘管書名聚焦Datejust,但Foulkes並未忽略品牌整體的發展脈絡,他細膩地回顧了創辦人Hans Wilsdorf的遠見與決斷,從防水錶殼的誕生、蠔式(Oyster)命名的靈感,到自動上鍊機構(Perpetual)的技術突破。書中穿插大量歷史文件、公司內部信件與建築圖稿,讓讀者能看見勞力士如何從倫敦起家,並在日內瓦建立第一座現代化總部,這些內容並非冷冰冰的年表,而是用行家角度帶出企業文化的演變,讓「瑞士製造」三個字背後的精神更加立體。


▲除品牌發展史外,書中特別聚焦女性Datejust的歷程,透視手錶與女性角色間的文化演變。Source:Wallpaper*

在技術層面,Foulkes特別著墨於兩項經典設計:Jubilee錶帶與Cyclops凸透鏡,前者代表Datejust的識別特徵,後者則象徵品牌對功能性與識別度的極致追求,作者細述勞力士如何捍衛這些設計的專屬性,確保每一項創新都成為市場標準。

甚至對近代的設計修正,書中也採取開放態度,例如Datejust II因比例失衡而被後來的Datejust 41 取代,這段歷史被當作「品牌自我修正能力」的象徵,讓讀者看見勞力士在保守形象背後的持續演進。

女性手錶與性別意識的演變

在眾多章節中,Foulkes對女性Datejust的書寫尤其引人注目,他以廣告史的變遷為線索,回顧從1940至1970年代的視覺語彙,一探那些帶著明顯性別刻板印象的廣告,如何隨著社會變化逐漸轉型。

早期的廣告將女性描繪為「優雅配件」的佩戴者,而非獨立的使用者;但隨著社會運動興起與女性職場角色的提升,勞力士開始轉變語言,Foulkes援引大量圖像與文案,呈現品牌如何在八〇年代以「自信與能力」取代「柔美與依附」。這不僅是手錶歷史的一部分,也是一場文化進程,女性版Datejust不再是男錶的縮小版本,而是一種力量與獨立的象徵,作者成功將這個章節變成勞力士與性別平權對話的歷史記錄。


▲在官方授權下,書中收錄珍稀檔案、歷史文件與經典廣告,完整呈現Datejust的時代印記。Source:Wallpaper*

時代見證與名人敘事

進入現代篇章,Foulkes將筆觸轉向今日的"Testimonee"——品牌代言人。從費德勒(Roger Federer)到Coco Gauff,這些人物不只是品牌代言人,更代表勞力士在當代對「卓越」的詮釋。書中收錄的照片與文件品質極高,從歷史手錶的高解析圖像到舊式廣告原稿,讓整本書如同一本「可翻閱的博物館」,這些視覺資料不僅增添閱讀樂趣,也體現勞力士一貫的紀錄與保存精神。透過這些真實人物的故事,讀者能感受到Datejust作為「時間見證者」的角色,它廣泛出現在網球賽場、政治會議、藝術展場,無論是榮耀或動盪,始終在歷史瞬間中閃耀。

美中不足:遺漏與空白的閱讀反思

即使如此,這本書仍留下幾個讓資深錶迷略感遺憾的空白,最明顯的,或許是對Oysterquartz型號的完全忽略,考慮到石英革命對製錶業的巨大衝擊,以及那段時期Datejust特有的高科技錶殼設計,這樣的缺席顯得有些可惜。此外,像快速日期調校(Quickset)、藍寶石水晶鏡面(Sapphire Crystal)等重要轉折,也僅被輕描淡寫,某些章節的篇幅分配似乎不盡合理,例如Turn-O-Graph佔了八頁,奢華的Pearlmaster七頁,卻對Oysterquartz隻字未提,這讓部分收藏家難免心生困惑。

然而,這些遺憾也恰恰提醒我們,Datejust精裝書的核心並非技術年鑑,而是文化史,它用敘事的方式捕捉手錶與時代的共鳴,這種選擇也讓全書在文字氣韻上更具文學性與可讀性。


▲作者深入解析錶帶與凸透鏡等關鍵設計,帶出勞力士在技術細節與專屬識別上的創新精神。Source:Wallpaper*

理解時間的另一種方式

合上書頁、回望《Oyster Perpetual Datejust—A Watch that Made History》的篇章,會發現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勞力士的出版物,更是一段關於人與時間關係的思考。Datejust之所以成為經典,並非因為它最昂貴或最複雜,而是因為它與歷史同在。它出現在勝利的講台、外交場合、歷史演說的瞬間,也存在於日常生活的細節裡,正如 Foulkes在書中所暗示的,Datejust代表的不是時間的流逝,而是「成就被記錄下來的那一刻」。

對鐘錶愛好者而言,這本書值得收藏;對文化研究者而言,它是一部關於現代奢華象徵的研究文本。勞力士在其中展現的不只是品牌力,而是一種歷史被凝視的方式。

《Oyster Perpetual Datejust—A Watch that Made History》以文字與影像重構了20世紀以來「手錶」與「身份」的互動關係,它兼具敘事魅力與歷史深度,讓人重新理解時間的可見形式,對於那些相信「一只好錶能見證一個時代」的人來說,這本書是一場值得細讀的文化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