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格1815陀飞轮用百道工序炼出大明火珐琅面 轴心还藏着一颗传奇「钻石」

A. LANGE & SÖHNE向来以严谨结构与极致修饰着称,即使在战后东德时期一度消失,所幸第四代传人Walter Lange于1990年重启品牌后,仍让这段历史重燃光芒。目前朗格旗下的1815系列便以创办人Ferdinand Adolph Lange出生年份命名,是朗格最能体现传统的系列之一。


1815系列最近新登场的铂金陀飞轮属于此款式第五代设计、同时也是朗格第12款配备珐琅面盘的时计,此作延续了19世纪朗格怀表的古典精神:轨道式分钟刻度、阿拉伯数字时标与蓝钢指针构成简洁对称的格局,既有学院派的理性美,又蕴含德国式严谨,而真正让这款作品出类拔萃的,是它将陀飞轮技术、珐琅工艺与传统机芯结构巧妙整合,不只是复刻经典,而是以近乎偏执的工艺态度,把「时间的精准」与「制表的纯粹」推向极致。


▲朗格结合停秒与归零功能,拉出表冠即掣停陀飞轮并使秒针归零,确保设定时间极致精准。

评点一:具备停秒与归零功能的实用陀飞轮

传统的陀飞轮是为了对抗地心引力造成的误差而诞生的机械装置,但朗格1815 Tourbillon进一步把这项古老发明推向实用新高度,品牌在微小的陀飞轮结构中,加入了「停秒」与「归零(Zero-Reset)」两项专利装置,当佩戴者拉出表冠时,陀飞轮立刻停止运转,同时秒针会瞬间归零至12点位置,让佩戴者能精准对时。这项设计听起来简单,实际上却是高难度的机械整合。陀飞轮笼架每分钟旋转一圈,要同时实现停秒与归零功能,意味着所有齿轮与槓桿必须在毫釐之间运作无误,朗格让这项复杂机制流畅自然、操作无滞碍,展现了品牌在结构设计与工艺执行上的深厚功力。这也让1815 Tourbillon跳脱了「只为展示工艺」的复杂功能范畴,成为真正可实际操作、具备精准设定价值的陀飞轮时计。


▲面盘以白金为底,经百餘道高温焙烧工序制成,黑色珐琅光洁深邃,展现纯正朗格古典气质。

评点二:深邃亮黑大明火珐琅面盘的极致细节

如果你第一次见到这只手表,目光很难不被那片深黑色珐琅面盘吸引,朗格选用大明火珐琅工艺制作,这是最古老、最考验稳定度的传统技法之一,制程必须在高温下反覆烧制,每次焙烧后都需仔细研磨调整厚度,任何一丝气泡或裂纹都可能让整枚面盘报废。朗格为此採用白金底盘,全程在自家工坊内完成超过百道工序,最终成果是一片近乎无瑕、深邃如镜的黑色珐琅面,能在光线下呈现温润流动的反射感,阿拉伯数字时标与轨道式刻度则以白色衬出,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。此外,陀飞轮视窗边缘由工艺师手工倒角修饰,以防损伤脆弱的珐琅层,这种细节几乎无法在机械化生产中达成,而陀飞轮桥板上的「黑色拋光」更是朗格的绝活,它在特定角度下如镜面般闪耀,转动手腕时又呈现出深邃亮黑的光泽变化,这种工艺精度足以让任何收藏家心跳加快。


▲陀飞轮钻石端石镶于黄金套筒中,延续19世纪朗格1A级怀表传统,象徵品牌极致品质与历史传承。

评点三:传统德系机芯架构与珍稀钻石端石

翻转表背,朗格的灵魂便跃然眼前,L102.1手上链机芯是对格拉苏蒂传统最纯粹的致敬,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朗格经典的3/4夹板,採用未经镀层处理的德国银打造,质地温润、色调略带金灰,会随时间产生独特光泽。黄金套筒、蓝钢螺丝与手工雕刻的摆轮夹板,构成这款机芯的识别特色,每一枚零件都由工匠亲手修饰,整体结构严谨对称,动力长达72小时,展现德系机械的稳定与务实。最令人玩味的,是陀飞轮轴心上那颗钻石端石,它象徵朗格过去只用于顶级1A等级怀表的尊贵传统,如今被保留下来,成为极少数现代手表仍延续的历史细节。观赏这颗钻石在光线下闪烁,彷彿能穿越时光,见证19世纪德勒斯登制表精神在当代的延续,这也是朗格独有的魅力,力求精准之外,还有一份难以言喻的文化重量。


1815 Tourbillon

950铂金材质/L102.1手动上链机芯/时、分、小秒显示/陀飞轮装置/蓝宝石水晶镜面、透明底盖/表径39.5mm/限量50只


★如果你想入手:

1815 Tourbillon 39.5mm的尺寸佩戴平衡,厚度仅11.3mm,在陀飞轮表中极为优雅,而限量50只的稀有度,加上珐琅面盘与高难度机芯结构,使其在市场上具备极高收藏潜力。对收藏家而言,它的价值不仅是工艺与材质,更是一种「能被佩戴的传统」,朗格以严谨、克制与细节取胜,让1815 Tourbillon成为少数同时能满足理性与情感的手表之一,当你戴上它,时间的意义也似乎变得更为纯粹。